完美体育·WM

您好,欢迎访问完美体育·(中国)官方网站!
 

内蒙古:国家名副其实的“粮仓、肉库、奶罐”

2022-07-15 17:15来源:农民日报编辑:包阳

内蒙古自治区地处北纬37°-53°之间,光能日照充足,农牧业资源丰富,处于世界公认的玉米、马铃薯、肉牛和奶源黄金生产带。拥有世界上最优良的牧场,是全国耕地保有量过亿亩的4个省区之一。全国1/4的羊肉、1/5的牛奶、2/5的羊绒来自内蒙古,是国家名副其实的“粮仓、肉库、奶罐”。

2021年,内蒙古第一产业增加值2225.2亿元,比十年前增长53.7%;全区农牧民可支配收入18337元,比十年前增长130%;全区粮食产量768.06亿斤,连年丰收;全区猪牛羊禽肉产量270.3万吨,实现“十七连稳”;全区牛奶、羊肉、羊绒、葵花籽、杂粮杂豆等加工产业规模居全国第一,乳业成为超千亿级产业……这组亮丽的数据,彰显着党的十八大以来,内蒙古农牧业的累累硕果,亮出了内蒙古农牧业绿色高效发展的底牌。

党的十八大以来,内蒙古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内蒙古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全区上下勠力同心,走出一条符合战略定位、体现内蒙古特色,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建设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蹄疾步稳。

田畴沃野粮满仓

过去的内蒙古,曾经长期吃国家的返销粮,如今一跃成为全国13个粮食主产区之一。

家住巴彦淖尔市临河区新华镇新乐村的种粮大户秦伟,今年将70亩都交给了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进行了土地托管,他告诉记者,十年前一亩小麦只能产粮700多斤,现在能产1100多斤,再加上粮食补贴,价格逐步上涨,种粮可是比以前收益多多了。

“从一开始小麦种植用的‘永良4号’种子,到现在的‘宁春3015’‘巴麦3号’,种子与我们当地的土壤条件越来越适配,抗碱、抗倒伏的能力逐渐增强,而且现在种地高科技可多了,天上飞的无人机在给打药了,播种收割都是大型机械,我们以前那种面朝黄土背朝天,麦地里那种闷热的日子再也不用过了。”秦伟坦言。

天上飞着无人机、农民手里操作着APP、田间装着温湿度传感器……像这样“科技范儿”十足的场景在内蒙古随处可见。好多种了大半辈子地的农民实现了从靠经验到靠科技、从传统农业“看天”向智慧农业“看屏幕”的转变。

从会种地到“慧”种地的转变,是内蒙古迈向农牧业现代化的一个缩影。党的十八大以来,内蒙古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发力,特色产业发展格局加速构建,丰收丰产进一步筑牢了粮食安全“生命线”,内蒙古迈向农牧业现代化的步伐更加铿锵有力。2021年粮食产量3840.3万吨,比2012年增长51.8%。全区粮播面积连续6年稳定在1亿亩以上,粮食产量连续4年超过700亿斤、居全国第六,年外调粮食400亿斤以上,是国家8个粮食规模调出省区之一。

内蒙古大力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共建成高标准农田4589万亩,实施黑土地保护利用132万亩、保护性耕作1875.1万亩,带动全区耕地地力提升0.46个等次。深入开展优势粮油作物绿色提质增效技术推广工作,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由2015年的51.8%提高到57%,全区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由2015年的81.3%提高到86%,土地上“燃起”科技力量。

同时,内蒙古大力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建成9个国家级良种繁育基地,15个国家级核心育种场和5家种公牛站。加快推进新品种培育,抓好良繁基地建设,加强种质资源保护,良种覆盖率稳定在98%以上。全区农作物良种繁育基地面积达到130万亩以上,其中,马铃薯种薯繁育面积79万亩、居全国第一,大豆制种面积29万亩、居全国第三,玉米制种面积12万亩、居全国第五。

稳羊增牛牧歌欢

通辽市奈曼旗青龙山镇沙子梁村,连日的降雨,让李凤杰很是担心门前山下的牛棚和草料棚被山洪水冲垮,儿子李桂龙养的将近70头牛和十几吨的草都在一起,一到雨季,李桂龙的牛棚旁边的山沟里经常有山洪涌过。

10年前,看到开超市赚取的利润越来越少,李桂龙与父亲商议买了40多头牛,在老家的山沟里开始了养牛。

“当时看到牛价渐起,养牛应该赚钱,所以就一下买了40多头牛,想着自繁自育。”李桂龙直言,养牛是为了另辟一条致富门路。2017年,当养殖的牛的数量达到130多头时,李桂龙卖了60多头,赚了120多万元。

此后,李桂龙每年都卖20多头小牛犊,收入20万元左右。李桂龙很精明,看到当地有人开始搞养殖业,为了节约成本,扩大养殖规模,李桂龙购买了大型拖拉机、收草打捆机、翻耙器、铲车等,通过与当地农户机耕作业换秸秆的方式,解决饲草问题。

“原来这个村一户养牛的没有,看到李桂龙养牛挣钱了,现在村里也有20来户养牛的了!”村党支部书记贾存说,目前,全村牛存栏300多头。“他起到了示范带动作用。”贾存笑着说。

农牧兴,百业兴。党的十八大以来,内蒙古出台了一系列促进畜牧业发展的硬政策,畜牧业生产进入了黄金发展期。在深入推进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过程中,内蒙古始终以草原生态保护为前提,以“粮改饲”和“稳羊增牛”战略为重点,因地制宜调整优化畜牧业结构,促进畜牧业高质量发展。2021年猪牛羊禽肉产量达270.3万吨,增长10%。牛存栏732.5万头,羊存栏6138.2万只,均列全国第一。牛肉产量和羊肉产量居全国之首。牛奶产量达673.2万吨,成为全国唯一一个超过500万吨的省区,奶牛存栏、奶类人均占有量、奶产品产值等多项指标稳居全国首位,伊利、蒙牛分别稳居全球乳业第五位和第九位,优然牧业跃升全球最大的原料奶提供商。培育出全国排名前100的乳肉兼用西门塔尔种牛32头,优质种公羊供种能力超过20万只,均居全国首位,内蒙古已经成为国家的“肉库”“奶罐”。

优质绿色美名扬

时光飞逝,从2017年巴彦淖尔市委提出并创建“天赋河套”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至今,“天赋河套”品牌已经走进第六个年头。

六年来,“天赋河套”成绩辉煌:荣登2018中国区域农业形象品牌影响力排行榜亚军,荣获第二十届中国绿色食品博览会金奖,并捧回2019中国农业最具影响力品牌和中国农产品百强标志性品牌两个奖项,荣获2020中国区域农业品牌影响力指数排行区域农业形象品牌榜位第一等5项荣誉。

在“天赋河套”品牌引领下,授权产品实现溢价30%以上,带动全市优质农畜产品整体溢价15%以上,越来越多的优质河套农畜产品走向高端市场,实现优质优价。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锡林郭勒羊肉、科尔沁牛、赤峰小米等11个特色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和“草原民丰马铃薯”“极北香稻大米”等6个企业产品品牌入选“中国农业品牌目录”。同时,内蒙古以草原肉羊、河套向日葵、科尔沁肉牛、大兴安岭大豆、西部绒山羊5个国家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27个现代农牧业产业园和46个国家农业产业强镇为抓手,以715家自治区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为依托,将生产向加工、流通、品牌、销售拓展,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初步构建起奶业、玉米2个千亿级和肉羊、肉牛、马铃薯等10个百亿级优势产业链条。深入实施区域公用品牌建设三年行动,创建10个国家级、32个自治区级特色农产品优势区;429个优质特色农畜产品列入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产品数全国第一。“两品一标”数量位居全国前列,认证绿色、有机和地理标志农产品2135个,总产量598万吨。推动优质地标产品走出国门,5个产品入选中欧地理标志协定保护名单。

与此同时,内蒙古持续开展产地环境净化,化肥、农药使用量继续保持负增长,地膜、秸秆回收利用水平不断提升,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87.4%,高于国家约束性目标任务12.4个百分点。推广重点技术350多项,农牧业科技贡献率达到60%。创建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达1680余万亩,居全国第7位。农畜产品质量安全形势持续向好,总体合格率达98%以上。(李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