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美体育·WM

您好,欢迎访问完美体育·(中国)官方网站!
 

浙江:高效生态农业让农民鼓起“钱袋子”

2022-07-22 16:23来源:农民日报编辑:包阳

熟悉浙江农业的人,大概都知道其短板所在:山多地少,土地碎片化,产业多又散,犹如“螺蛳壳里做道场”。尽管经济发达,尽管很多农民收入不再依靠土地,但浙江从未放弃农业,反而走出了一条独特的高质量发展道路。

20220722094053615001.jpg

浙江东阳市巍山镇光里湖村的“莲蓬经济”带富一方百姓。 胡扬辉 摄

2003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提出“高效生态农业”的发展定位。此后,浙江一张蓝图绘到底,过去十年里,从粮食生产功能区、现代农业园区“两区”建设的波澜壮阔,到生态循环农业、农业绿色发展等试点先行的引吭高歌,再到科技强农、机械强农“双强”行动的引擎赋能,浙江久久为功,“螺蛳壳”里真做出了农业高质量发展“大道场”。

更绿色,精耕细作出佳品

梅雨季过后,浙江进入盛夏。高湿气候为害虫迁入与病害流行提供了有利条件,7月中旬正是水稻破口期和齐穗期的关键时刻。尽管天气炎热,但农技专家夏声广往地头跑得更勤了,抓紧跟大户叮嘱,看到有病虫害迹象,现场开药方,防患于未然。

夏声广是永康市的一位“田保姆”。作为全国工业百强县市,永康与全省情况类似,同为“七山一水两分田”。寸土寸金之下,如何保障粮食生产?永康推出“田保姆+田长制”:146个粮食生产功能区中,每位“田保姆”联系两名大户,每个功能区再配备两名“田长”。

“田长”联合“田保姆”,服务体系全覆盖、无缝隙是一方面,精耕细作还体现在地里头。借助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技术手段,农户一部手机可看水稻长势,以及进行打药、施肥等作业。从农资购买、使用,到农产品追溯,再到农废回收,还实现了全数据链互通。

对于农业的绿色可持续发展,在浙江,无论是地方政府,还是生产经营主体,都认为这不仅是上级要求,更是一种发展方式的转变,是扬长避短、实现优质优价的必由之路,符合个性化、品质化、多元化的现代消费需求,因此得以广泛接受和落地。

近两年,浙江还首创“肥药两制”改革,即化肥农药实名制购买与定额制使用。到去年底,农资批发和零售各环节,浙江基本构建起“供肥结构科学、销售环节实名、进销台账闭环”的绿色化、规范化、数字化供应链。现在,全省又力推“配方肥替代平衡肥”,计划到2025年基本覆盖各产业。

那么,这么多产业,这么多主体,这么多环节,如何“一网打尽”?对此,浙江利用数字化改革,推出名为“浙农优品”的场景应用,从化肥农药购销切口入手,形成从农田到餐桌的全程闭环。今天在浙江,手机成了新农具,数据成了新农资。

在“浙农优品”里,借助植物医生,虫情拍照识别、自动分析预警、精准指导防治;借助“浙样施”,耕地质量“一网通查”、科学施肥“一键到田”;农民用手机记农事,线上开具产品码;消费者一扫二维码,便可知晓产品“前世今生”;此外,农户还能“无感授信”,零距离获取普惠金融。

数据显示,截至去年底,浙江化肥和农药使用量连续8年实现“双降”,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和无害化处理率达91%,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6%,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率稳定在90%以上,废旧农膜回收率达93.3%。精耕细作,让浙产农品更精更优。

更智能,科技机械添双翼

在位于东阳市的浙江省农业科学院玉米与特色旱粮研究所内,数百个玉米品种齐亮相,口味佳、品质优、抗性好,代表着全省乃至全国玉米界的最高育种水平。此类展示一年一度,成了参展企业与种植大户们的“嘉年华”,也让这里成了玉米种业的一块高地。

事实上,东阳并非玉米主产区,而这正是浙江的独到之处。同样让人想不到的是,风靡全国的茭白新品种,竟有六成出自金华农科院的茭白科研团队。目前,该团队已育成7个茭白新品种,年增经济效益超过2亿元,北至黑龙江,西至新疆,均有其身影。

一直以来,为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浙江从未放弃对生产模式的调整,向“机器换人”要效益,提高生产效率,向“微笑曲线”两端,即产品研发与市场开拓要效益,农业现代化才得以破茧成蝶。

正因为劳动力紧缺,十多年里,浙江坚持将农机化推至前台,从最为迫切的粮食生产突破,抓住关键环节,用机械化减轻劳动强度、扩大生产规模、提高经济效益,从而调动种粮积极性。同样,针对十大农业主导产业,浙江为其量身定制,研发、引进和推广配套适用的设施装备。

在这背后,当然也离不开各类农机服务组织,他们承担了浙江七成以上的机械化工作量,并逐渐走向全程化作业。与此同时,“机器换人”和“设施增地”的联袂互动,不仅让更多智能化设备有了用武之地,还拓展到加工和储藏保鲜等领域。

以慈溪为例,将全市136个50立方米以上冷库“搬上云”,除了主体自用,关键在共享。有了这些项目,农产品可错峰、错时、跨季销售,收益提升一半以上。西蓝花等果蔬不再着急出货,台风天来了,也能及时抢收、贮存进库,产业增效十分显著。

去年,浙江启动农业“双强”行动,高质量发展由此再提速。仅半年多时间,浙江统筹资金超过40亿元,总共实施科技协作攻关项目115个、产业技术推广项目326个,研制推出30余种农机新产品。其中,4.4亿元为省级财政新增补资金,用于专项支持全省194个农业“双强”项目。

浙江作为茶叶大省,每到采摘季,用工荒始终是个大难题。为此,近几年,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专门围绕如何优质、轻简、高效栽培,并将技术集成示范。最近,一场现场交流会在金华市婺城区婺江丝雨茶业公司举行,演示乘用型采茶机及其配套技术。据介绍,其不仅可以采茶,还能用于茶树修剪和茶园耕作,效率提升颇为明显。

目前,此类研究与实践在浙江蔚然成风。近日,浙江专门认定了首批10家未来农场,这些都是数字农业工厂的“升级版”,代表着高效生态生产力。今年6月,浙江还成立农业领域唯一的省级实验室,将重点布局现代生物种业创新和绿色健康高效农业两大研究集群,突破“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

更高效,三产融合前景广

收完小龙虾,放干田,水稻登场。小龙虾的粪便是绝佳肥料,如此一来,范仉洪可少用肥料,节本又省工。“今年,一亩田能产350斤小龙虾,足足比往年多了50斤,加上行情好,真是大丰收。”范仉洪抑制不住地高兴,黝黑的脸上泛红光。

范仉洪的农场位于桐乡市崇福镇,是稻鱼综合种养的省级示范基地,三年前尝试稻虾轮作,因为效益好,很快就将160亩的试验面积,一下扩大到6200亩。通过轮作,一块田能收一季稻,能养4批虾,相比之下,既稳住了粮食,效益也可观多了。

一家富不算富,为了带动更多农户,崇福镇专门成立“稻虾产业党建联盟”,11个行政村和养殖主体抱团发展。像范仉洪就带动着50多户农户100多位农民在基地务工,邻近的联丰村,自从有了这个模式,每亩田的流转费从720元涨到了930元。

同样在义乌市义亭镇的陇头朱村,今年首次尝试稻虾轮作,总共450亩,自从龙虾4月中旬上市后,一直供不应求。原本,村里没啥旅游资源,反倒钓小龙虾成了揽客法宝。10个“共富灶”火力全开,钓上来的小龙虾可打包回家,也可直接烹饪,游客在享受垂钓乐趣的同时,农民收入也有所增加。

绿色生态也好,科技赋能也罢,最终还要靠市场检验。简单说,就是高不高效,农民“钱袋子”能不能鼓起来。通过种养结合,浙江既稳住了“米袋子”,又保住了“钱袋子”。数据显示,去年,浙江粮食播种面积、总产量和亩均产量均创六年来新高,其中稻渔综合种养推广面积超55万亩,亩均效益超3000元,最高可达1.8万元。

除了经营模式的多元化,十年来,浙江一直推崇全产业链经营,通过赋予农耕多元功能,通过精深加工、农旅融合、品牌营销等,提升附加值。在其背后,政府搭平台、办节庆,力推区域公用品牌等,为主体唱戏、百姓创富提供各种便利。现在,浙江正积极探索“农业产业大脑+未来农场”发展模式,以数字化变革催生新动能。

正因为这些脱胎换骨的变化,浙江农业堪称创新创业热土,引得工商资本和青年、乡贤广泛追捧。传化集团最近就启动了共富乡村行动,并在杭州萧山区浦阳镇打造了首个生态农田项目,方向就是三产融合,总投资达10亿元。浙江作为民营经济高地,投资农业几乎成了名企们的共同追求。

而代表着最活跃新生力量的大学生,十年中同样快速崛起,成为浙江农业现代化的新奇军。他们理念活、思路广,本科生、“90后”几乎占了“半壁江山”,让传统农业创意无极限。根据计划,到2025年,浙江将培育10万名农创客,届时可辐射带动百万农民。(朱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