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品安全报讯(两会特派记者 张华清)“食品新鲜”是食品安全的基础保障。生鲜农产品靠什么从田头到餐桌——冷链物流。
近年来,寄递企业加快推动网络下沉,不断完善冷链服务功能,在生鲜产品寄递、助力农产品线上销售、农村寄递物流体系建设等方面取得积极成效。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像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精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李敏所在公司这样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努力和贡献。
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精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李敏
机遇与挑战并存 不断提高冷链物流配置水平
“推动冷链物流高质量发展,既是快递业增强现代农业服务能力的重要体现,也是推进‘快递进村’、农特产品上行和助力乡村振兴的着力点。”在李敏代表看来,在江苏省大力推进制造业升级转型过程中,“小巨人”企业面临双重挑战。
一方面,国家持续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政策红利,激发了企业的创新活力、市场活力和竞争力;更加多元化、个性化、高品质化的国内市场需求,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提供了更多的市场机会和增长点。另一方面,人才培养和引进机制不健全,影响了其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发展离不开高素质的人才队伍,特别是具有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的人才。
“目前,我国冷链物流行业还存在标准不统一、监管不到位等问题。”李敏代表表示,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强充电桩、冷链物流、寄递配送设施建设”,为冷链物流高质量发展助推全面乡村振兴提出了新的要求。这就要不断提高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配置水平,实现规范性、专业性管理。一是在先进冷链设备和技术方面加大投资力度。同时,为客户提供定制化的解决方案和专业化的服务支持。二是严格遵循冷链标准。确保从农产品生产、加工、运输到销售全过程的各个环节实现标准化、规范化操作,并加强质量管理和安全监控。三是引入先进冷链技术。采用先进的冷链技术,如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实现对农产品在整个冷链物流过程中的实时监控和管理,实现对冷库的远程监控和智能管理,提高效率和准确性。四是执行严格的质量管理措施。确保农产品在整个冷链物流过程中的质量稳定和安全可靠。
瞄准农产品两端 更好服务“三农”和服务消费者
为更好地服务“三农”,服务消费者,李敏代表认为,食品冷链应该瞄准农产品两端发力。
一是提供优质的冷链物流服务。为了确保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和人力资源,建设一套从产地到消费地的优质冷链物流体系,以期保证农产品在运输过程中的温度控制,减少因运输过程中的温度波动而导致的质量下降。
二是进行冷库节能升级改造。精创ECO²云计算节能电控系统智能化、云端化的冷链IOT温湿度实时监测解决方案,实现冷库的远程监控和智能管理,对传统冷库进行智能化升级改造,降低能耗、提高效率。
三是创新农产品加工方式。食品冷链通过确保农产品在采摘、加工、储存和运输过程中的新鲜度和品质,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例如,将农产品加工成高价值的加工食品以及预制菜提供给当地消费者。
四是拓展销售渠道。与当地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或电商平台合作,将农产品运输到市场,为消费者提供更多的选择。同时,利用互联网技术,开展线上销售,让农产品更便捷地进入消费者手中。精创电气公司通过提供先进的冷链设备和技术,帮助农民和农产品加工企业建立起高效可靠的冷链系统。
五是提高服务质量。不断提高服务质量,确保农产品在运输和储存过程中的新鲜度和安全性,满足消费者对食品安全和品质的需求。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农产品追溯体系建设,并建立完善的售后服务体系,让消费者对购买的农产品更加放心。
建设乡村冷链物流体系 为产业振兴提供有力支撑
“希望政府加大对乡村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鼓励更多企业参与乡村冷链物流体系建设,为乡村产业振兴提供有力支撑。”谈及未来食品冷链的发展,李敏代表认为主要从六方面着手:一是提升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借助科技创新,进一步提升食品冷链的技术水平,引进并研发更多的先进技术和设备。比如利用物联网和大数据等技术进行食品冷链过程的智能化监控和管理。二是强化标准化及安全监管。目前,应加快制定和完善冷链物流相关标准,推动行业规范化、食品安全监管及法律法规,确保食品冷链过程中的食品安全。三是推动绿色环保的发展。食品冷链过程会产生大量的废弃物和排放物,应推动冷库行业向绿色、低碳、循环的方向发展,结合环保材料和节能技术,降低对环境的影响。四是加快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加强冷链物流建设,有效解决农产品流通难题,推动乡村产业的升级和发展。五是加强行业合作和交流。食品冷链涉及到多个领域和环节,需要加强行业内的合作和交流,共同推动食品冷链行业的发展。六是注重人才培养。要注重人才培养,为食品冷链行业提供一支专业的、高素质的、具备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的人才队伍。
最后,李敏代表激动地说道:“一定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坚定信心,真抓实干,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为谱写‘强富美高’新徐州现代化建设新篇章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