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品安全报讯(记者李涛 郭敏 周晓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耕地数量、质量和健康是支撑国家粮食安全、农产品质量和国民健康的基石。“耕地健康和粮食安全是息息相关的,我们应当去关注。”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沈仁芳这样向本报记者介绍道,粮食安全的要害是种子和耕地。众所周知,种子优良对产出有极大帮助,但是大家对土壤的了解可能相对较少。事实上,不同质量的土壤,生产的农作物不同,其产量、品质也就不同。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所长沈仁芳 图片来源:中国食品安全报
从业近40年,沈仁芳代表每年几乎有一半时间奔波在全国各地,和土壤“打交道”。今年全国两会,他最关注的还是土壤问题,带来了关于加快推动我国健康耕地培育行动计划和关于制定区域差别化的耕地土壤环境质量标准的两项建议。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耕地数量、质量和健康是支撑国家粮食安全、农产品质量和国民健康的基石。”沈仁芳代表在调研中发现,目前我国耕地建设以“保数量”和“提质量”为主,尚缺乏耕地健康保育的理论体系和技术模式,因此,亟需开展我国健康耕地培育重大科技攻关行动。
当前,我国耕地总面积19.179亿亩,但中低等耕地仍占68.8%,耕地质量平均等级仅为4.76。近40年来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高度集约化的发展,40%的耕地质量发生退化,5.63亿亩黑土地面临变薄、变硬、变瘦问题,生产力下降了20%。在沈仁芳代表看来,开展健康耕地培育行动,可以突破低产田产能快速提升和退化耕地快速治理技术,实现新增加1亿吨产能的目标,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开展健康耕地培育行动是项系统工程,如何开展?沈仁芳代表建议:坚持系统思维,以农业农村部牵头,联合科技部、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国家发改委、国家林草局、中科院、教育部等多个部委,尽快制定国家耕地健康耕地培育行动方案,明确路线图和工作任务,提升我国土壤健康管理能力。同时,加快制订国家耕地土壤健康标准体系,建立我国耕地土壤健康诊断指标,构建多维度、多尺度的评价体系,构建基于耕地产能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生态健康风险的耕地土壤基准值和标准体系,建立田块、县域、省域和国家等尺度的耕地土壤健康管护目标。此外,还应加大国家健康耕地培育科技攻关,坚持从基础研究、技术创新到集成示范全链条设计,系统部署健康耕地土壤培育重大专项任务,开展健康耕地土壤演变特征评价监测与预测预警技术、健康耕地土壤功能拓展和提升、健康耕地土壤培育及山水林湖草沙屏障建设区域模式集成研究,形成“监测预警-功能提升-集成示范”的整体任务布局。最后,还应加强与发达国家开展土壤健康科技合作研究,学习借鉴、引进消化、吸收集成新材料、新技术、新方法、新装备,实现再创新,提升我国土壤健康保护的国际竞争力,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建设美丽中国筑牢土壤之基。
针对耕地土壤环境质量标准问题,沈仁芳代表表示应尽快制定区域差异化的土壤环境基准和标准体系。我国土壤类型多样,不同土壤类型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健康评价的指标和标准难以统一。建议充分发挥科技研发对基准与标准制定的支撑作用。加强顶层设计,联合国家和地方优势科研力量,开展多维度、多要素协调的区域土壤环境基准与质量标准研究;针对重点地区和重点污染物,开展区域差别化的土壤环境基准与标准制定及示范应用试点工作。同时,鼓励地方制定分区、分类、分级的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健全国家及地方两级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体系,有力支持全国各地土壤生态环境保护和安全健康培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