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品安全报讯 (记者李涛 郭敏 周晓辰)仓廪实,天下安。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是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国家安全的重要保障。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牢牢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这一战略要求的提出,对于我国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种子是农业的“芯片”,是确保粮食安全的关键。我国连续3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对此专门部署,今年更是将“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单独作为一项重点工作,并对种质资源精准鉴定评价机制、生物育种等方面做了具体部署。
全国人大代表、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绥化分院副院长聂守军 图片来源:中国食品安全报
今年当选为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的聂守军是一名农业科技工作者,同时也是黑龙江省水稻产业体系的首席专家,主持选定的稻种有50多个。如今,他和他的科研团队正在把研究的触角延伸到“高寒地区盐碱地上种水稻”这个新的领域。今年,他就带着这方面的建议来到了全国两会。
聂守军代表介绍,我国寒地稻区主要集中在黑龙江省,粳稻种植面积近6000万亩,占全国粳稻总面积的45%,是国家最重要的优质稻谷生产基地。“做好寒地水稻种质资源创新与应用,对于稳定提高水稻产能、打造寒地农业科技战略力量,具有重要的战略引领作用。”聂守军代表接受本报采访时表示。
种质资源是种业科技创新的源头,加强种质资源的搜集、保护、评价、利用及创新是全面打好种业翻身仗的关键。近年来,国家和黑龙江省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加强对寒地水稻种质资源的保护,推动完成了黑龙江寒地作物种质资源库改扩建工程。作为来自基层一线的农业科技工作者,聂守军代表和他的团队长期从事第二、三积温带稻种的选育工作,“盐碱地上种水稻”这个新领域是他近年来关注的重点,通过长期的走访、调研,聂守军代表表示,从调研情况看,寒地水稻种质资源的评价与利用,仍表现出“后劲不足”,种质资源亟待加强评价与利用。同时,突破性品种的创新尚需进一步加强。
根据近年来黑龙江省农业产业发展的实践,按照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把种业振兴行动切实抓出成效,把当家品种牢牢攥在自己手里”的指示精神,聂守军代表在两会上提出《将“提升寒地水稻生物育种能力”纳入种业振兴行动长期支持项目》的建议,并切实采取有效措施,在保持现有种植面积的基础上,通过实现高水平农业科技自立自强,赋能寒地水稻增产增效,为保障我国粮食安全提供长期的科技支撑。
攥紧“中国种子”,端稳“中国饭碗”,实现粮食安全,要多措并举提升寒地水稻生物育种能力。对此,聂守军代表在两会上提出建议:
聚焦芯片效应,推动资源利用。建立寒地水稻种质资源精准鉴定评价平台,开展种质资源基因型和表型鉴定,建立种质资源数据库,为寒地早粳稻遗传解析、种质创新、骨干亲本构建提供资源基础。
聚焦创新驱动,带动总产提升。以常规育种、单倍体育种、诱变育种、分子设计育种、基因编辑育种为手段,通过同步改良多个复杂性状,突破寒地粳稻多性状聚合难的技术瓶颈,建立具有寒地特色的高效生物育种技术体系,促进寒地粳稻育种技术提档升级。
聚焦粮食安全,助力种业振兴。水稻生产对黑龙江省当好保障农产品供给安全的“主力军”助推作用明显,将提升寒地水稻生物育种能力纳入种业振兴行动长期支持项目,更加有利于延续这一优势。
未来可针对寒地水稻生物育种,专项加强科技重大项目、“揭榜挂帅”项目、种源科技攻关、种质资源挖掘与创新利用、基础研究等方面的科研立项;支持农业领域创新平台建设;鼓励开展协同攻关,进一步提升寒地水稻自主创新能力,打造寒地水稻科研创新标志性成果,为全面实现种业振兴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