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们,大家好!欢迎关注农场主杨卓林,这是户外直播,专门介绍我自己种的七彩谷稻。”近日,在贵州榕江县仁里乡太元村的一处高山上,杨卓林正拿着一部手机在直播。
50多岁的杨卓林怎么也想不到,自己做了大半辈子农民,还能拥有一个时髦身份——“网红主播”。
杨卓林,榕江县仁里乡太元村人,太元村原生态种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主要经营榕江小香牛、红米、黑糯米、稻花鱼、特色自制腌鱼等。之前的几十年,他都是靠传统的吆喝方式销售农特产品。
2020年以来,一部智能手机、一个直播账号让杨卓林一下子尝到了“直播经济”带来的甜头。
在榕江,这个夏天火爆的不仅是“村超”,还有新晋农产品带货主播们的直播间。短短一年多,榕江县选准“新媒体+”产业赛道,发展短视频、直播电商、线上营销等新业态,培育出上万个新媒体账号赋能特色产业发展,让手机变成“新农具”,数据变成“新农资”,直播变成“新农活”,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
数字文化赋能乡村振兴,关键词是“连接”:连接展示与欣赏、供给与需求。5G信号和智能手机的普及,让即便身处偏僻乡村的村民,也能成为互联网世界中的节点。这意味着,以前被地理单元所阻隔的人才、信息、资金的流动,如今成为普遍。
“这是林下散养鸡,鸡蛋壳是青绿色的,现捡现打包哦……”临近中午,距离榕江县城30余公里的龙坡山被太阳晒得滚烫,上千只跑山鸡躲在山林阴凉处一动不动。34岁的杨云扎着俏皮麻花辫,穿着黑色牛仔裤和解放鞋,穿梭于鸡群中找寻移动网络信号较好的方位直播。她的声音盖过了鸟叫蝉鸣,回荡于山间。1小时的直播时间里,她将100多斤鸡蛋销往北京、浙江、广东等地。
榕江县位于都柳江畔、月亮山麓,因常年气候温和、降雨充沛、群山环绕、土层深厚,种植的蔬菜、水果含糖量高,素有“甜甜榕江”之称。6年来,从未离开过大山的杨云通过直播带货让几十万斤的春笋、核桃、西瓜、脐橙等土特产“走”出大山,带动百余农户增收致富,从3孩妈妈、留守妇女成长为定威水族乡代言人。
因在家中排行老三,王启红的粉丝们都亲切地喊她“三妹”。从2016年学习直播带货以来,她靠着一部手机,一个沾着泥土、边角破损的手机支架等“装备”直播超2000场,累计销售近数十万公斤蔬菜及农产品,粉丝数增长近40万。
2016年,王启红开始拍摄短视频记录村寨生活,并顺带销售自家腌制的腊肉、香肠等农产品。
2017年起,自家的土特产已满足不了越来越多的订单,王启红便开始去村寨里挨家挨户收黄豆、红薯、腌鱼、腌肉等来卖,还进山采野生灵芝、香菇、山笋。
“现在,周边几个村的村民们几乎都有我的电话,若有要卖的农产品,喊我上门来收即可。”王启红告诉记者,“有些老人种了几平方米的辣椒,最多也就十来斤的收成,我也不嫌少,都帮着卖。有了收入的激励,村民们还会主动问我下一年要种些什么,互相借鉴种植技术,比如去年我将村里2500多公斤黄豆销售一空,今年种植黄豆的农户明显多了起来。”
在王启红的带动下,她的家人也加入其中,婆婆成为短视频出镜“女主”,丈夫和公公负责农产品种植、收售、打包发货,而她则主要负责短视频账号运营和直播带货。
7年来,粉丝们不仅陪伴王启红一家从破旧木屋搬进两层小洋房,也见证着大山里的点滴变化。在王启红心里,粉丝早已如家人一般,“他们是大山的朋友,是他们让我真正爱上了直播。”
和杨卓林、杨云、王启红一样,通过培训和实践,经营侗家美食店的龙杏月,成功克服了自卑心理和紧张情绪,现在已能够在直播镜头前轻松自如地推销了。“通过直播带货,让全国各地网友都能买到我们榕江的产品,我觉得这是一件很光荣的事。同时,这还增加了我的收入,真是两全其美。”龙杏月说。
“直播不仅是年轻人和电商从业者的专属。我们立足乡村,让农民做自己产品的代言人,这种形式很鲜活,是培养新型农民的重要方式。”县电子商务发展中心负责人金忠诚说,由于语言朴实,再加上对货物十分了解,“农民主播”在直播带货中相当受欢迎。“每次直播,在线观看的人数都相当多,成交额也非常可观。”
经过近几年来开展的“扫盲”式直播培训,目前榕江县已培训“农民主播”200余名。通过他们直播带货,让该县的百香果、红薯干、牛香巴、葛根面条、葛根原粉等农特产品实现“黔货出山”。
截至2023年7月,该县新媒体助力乡村振兴线上线下销售额超4亿元。对他们而言,手机成了“新农具”,直播成了“新农活”。
数字时代的田园,遥隔千里,也近在指尖。通过直播,曾经被千山万水所阻隔的视线,借助千千万万个屏幕得以延伸。在这幅数字时代的田园图景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恰逢其时,风光无限。( 顾慧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