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家的紫皮大蒜蒜瓣饱满、蒜香浓郁、辛辣爽口,配菜吃面味道都很棒……”“我们是产地直发,秒拍秒发货……”6月25日,在位于西安市临潼区何寨街道圣力寺村的农牧泽农直播基地里,工人们忙碌地装箱,主播卖力地推介着新鲜大蒜,订单量不断攀升。
看着眼前一袋袋等待装箱的紫皮大蒜,30岁的“新农人”刘妙妍顿时来了灵感,脑海里浮现出一连串的画面:微风从田间吹过,230亩大蒜喜获丰收,蒜农脸上洋溢着喜悦的笑容……“对,咱大蒜基地的宣传片就这么拍!”
来到圣力寺村后,不长时间,刘妙妍和团队就让村民们刮目相看:种地,他们有各种新技术;销售,他们从不和顾客见面。他们是当地最年轻、学历最高的“新农人”。
2021年6月,刘妙妍硕士研究生毕业后,留在了城里上班。“原来的工作也很有前景,但我从小在农村长大,对农业和土地有很深的情结。”工作不久后,刘妙妍放弃了稳定的工作,来到何寨街道圣力寺村,加入了农牧泽农大蒜产业团队。
在直播基地,刘妙妍肩负着品牌营销的重任。“一些优质农产品苦于缺乏品牌辨识度,潜力没有得到充分挖掘,面临着质高价低的问题。”在前期调研中,刘妙妍深刻体会到农村土特产品牌建设的重要性。
“我们利用短视频、直播等手段进行宣传、销售,同时利用直销模式提高利润。”为了打开圣力寺村紫皮大蒜线上销售渠道,刘妙妍和品牌营销团队设计商标、注册店铺,还在筹备拍摄大蒜基地宣传片。
“虽然前期粉丝量还不是很多,但我们的农产品品质过硬,深受消费者青睐。特别是在之前的蒜薹销售直播中,1小时的销量就有1万余公斤,销售额近7万元。销路畅通了,村民种植大蒜就没有后顾之忧了。”刘妙妍说。
圣力寺村以传统农作物种植为主。2022年10月,何寨街道为圣力寺村引进了农牧泽农大蒜种植项目,希望通过“技术+”“电商+”“服务+”多渠道赋能农业增产农民增收。
“这个乡村振兴产业项目共分三期实施,目前一期230亩紫皮大蒜已完成采收,带动了村民就业和村集体经济壮大。”大蒜种植基地负责人张越龙介绍,基地已经从最初的10多人发展到现在的22人,有大学生“新农人”16人,团队平均年龄25岁。
“我们充分利用所学专业知识,推进水肥一体化精准灌溉和标准化田间管理,不断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产品质量,促进农业绿色转型发展。”从天津农学院毕业后,智慧农业一直是张越龙努力的方向。
“基地种植大蒜一年两收,亩产大蒜500公斤、蒜薹400公斤。大蒜收获后,基地可额外播种一茬水果玉米,亩均年产值可达1.2万元。”张越龙说,大蒜种植基地一期建成后,一次性吸纳了20多名固定工人,农忙时,还临时招聘百余人,让一大批周边村民实现了家门口就业。
“这些娃们年轻有活力,文化水平高,带来了种植新技术和销售新渠道。之前,真是小瞧他们了。”直播基地里,正在搬运箱子的圣力寺村村民董亚飞干起活来手脚麻利,“两个孩子还小,我在家门口上班,挣钱顾家两不误。”
村民们都说,从大家渐渐鼓起来的钱袋子,就能看出这群大学生给村子带来的变化。他们依靠科技智慧和科学知识逐梦乡村,为农业现代化注入新活力,也给乡村振兴带来了新希望。
曾经,离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是很多农村大学生的梦想。如今,不少大学生毕业后,选择走进田间地头,把青春播撒在希望的田野上,让“谁来种地、怎么种地”有了新答案。
近年来,临潼区依托西安高端人才服务基地,强化人才培养和服务提升工作,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为乡村振兴做优人才发展“生态圈”、锻造“生力军”、注入“新动能”。同时,临潼区通过建立农业专业合作社、产业园区和聘请人才顾问、专家等方式,有序引导大学毕业生到乡、能人回乡、农民工返乡、企业家入乡,引进城乡规划、现代农业等行业领域专业人才;开展“万名干部人才下乡村”行动,已建立338人的“临潼区乡村振兴干部库”和428人的“临潼区乡村振兴人才库”,精准下派各类干部及人才400名,助力乡村振兴。
“我们还会利用直播平台帮助周边更多村子销售土特产,通过建立‘村集体经济+企业+农户’的联农带农机制,增强农产品品牌竞争力,扩大集体收入,促进农民增收。”张越龙说,期待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将新理念、新思路带回乡村,干出一番事业,与广大农民一起在希望的田野上逐梦。(董剑南 王三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