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美体育·(中国)官方网站讯(王鑫桦) 俗话说“冬吃萝卜,夏吃姜,一年四季喝菌汤。”食用菌一直以来就是人类推崇的养生食品,由于具有高蛋白、低脂肪的特质,食用菌已然成为现代人健康饮食的心头爱。在这寒冷的冬天来一碗热乎乎的菌菇汤,不仅浑身温暖,更是对身体大有裨益。
林下食用菌 图片来源:北京谷氏农业专业合作社
正是由于食用菌有着巨大的潜在消费市场,近年来,昌平区加大政策与科技投入,大力培育壮大林下食用菌产业。在产业扶持政策的支持下,昌平区林下食用菌产业持续健康发展,不仅在保障首都“菜篮子”、促进郊区农民增收致富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而且也积极探索以林下食用菌采摘、科普、文创为主的休闲农业发展新路径。
因地制宜,打造“林菌”种植模式
昌平区流村镇,地处生态涵养区,具有丰富的林下食用菌种植资源,有大面积的生态林、又有一家一户的经济林。结合地域特点,流村镇积极响应政府的产业振兴战略,紧抓昌平区林下食用菌产业发展机遇,以北京谷氏农业专业合作社为龙头,积极引进食用菌先进生产品种和技术,大力推进林菌生产,从而带动农民增收和农民就业。且在发展菌业种植的过程中,北京市食用菌创新团队针对流村镇生态涵养区的功能定位和农业产业结构转型期的发展现状,开展了一系列试验示范种植,助力流村镇农业产业结构转型。
林下食用菌 图片来源:北京谷氏农业专业合作社
林下种植食用菌主要是充分利用林下的空间,使用树枝、玉米秸杆、谷壳等原料,不与粮争地,且种植食用菌后的原料又可就地还田成为有机肥料,可促进生态环保、协调发展。通过利用再生资源发展林下种植的项目示范,不仅种植的品种丰富,而且产业发展的成效也颇为显著,让林下食用菌产业成为了流村镇的一项重要产业抓手。
变废为宝,带动农民就业致富
在林下食用菌种植过程中,北京谷氏农业专业合作社利用闲置厂房开展榆黄菇、黄伞、玉木耳、双孢菇、小白玉等食用菌生产,并利用农作物秸秆、修剪后的果要树枝叉等农林废弃物开展林下大球盖菇、黑皮鸡枞、灵芝等食用菌的试验示范。合作社负责人介绍,“我们把周边农户的果林剪枝、落叶及秸秆回收后粉碎,用于开展林下食用菌种植,促进了昌平区农林废弃物的高效利用和可持续发展;通过有效利用林下闲置土地,建立农作物循环服务体系,让果林剪枝得到综合利用,也去除了火灾隐患和病虫害发生。”
通过整合闲置土地资源及政策资金支持,食用菌种植不仅盘活了村内闲置农房和闲置劳动力,帮助村民就近就业,还为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带来了底气。据流村镇相关人员介绍,流村镇位于昌平区西部,地区的农业主导产业不突出、优势不明显,小枣、苹果、樱桃、核桃等果树均有种植,但产量未能形成较大规模,草莓、蔬菜等设施农业也有零星分布,产业带动能力有限,通过利用林下空间培育发展食用菌产业,并给予资金政策支持,使农民在短期内投资少、见效快。
“‘林菌模式’通过将杂树木屑、麦麸、玉米芯、秸秆等农业副产品搅碎搅拌灭菌后制作营养包,实现集“制种、栽培、采收、销售”于一体的生产模式,减少农村环境污染,保护人居生态环境。而种植后的培养料中含有大量的有益微生物群,可直接还田充当肥料,滋养树木,打造了一个绿色产业循环,达到‘以林养菌,以菌促林’的生态效应。目前,我们正与合作社提炼可复制可推广的农林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流村模式’,为流村镇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进一步提供支持。”流村镇相关人员表示。
通过林菌模式的示范推广,2023年,昌平区栽培食用菌达到2400余万棒(瓶),带动全区200户种植,种植面积达600余亩,产值超8000万元。林下食用菌种植,不仅提升了昌平区的生态效益,也成为助力农民增收的重要特色产业。
技术创新,为农户保驾护航
“为解决食用菌产业发展面临的新挑战与新需求,北京市食用菌创新团队先后共鉴定食用菌新品种12个,筛选品种81个,其中,20多种主栽菇种装入北京市民的菜篮子,且能满足全年供应;金耳、羊肚菌等珍稀特色食用菌也在京郊引入并得到推广发展。”据北京市食用菌创新团队副首席专家魏金康介绍。
林下食用菌 图片来源:北京谷氏农业专业合作社
近几年,市、区农业技术推广站不断研发更多的菌菇种植品种,如草菇、黑皮鸡枞菌、榆黄菇、大球盖菇、竹荪等菌类,让农户们可以有多个种植选择。其中,产量王“大球盖菇”成为市场新宠。魏金康介绍说“大球盖菇也叫赤松茸,我们技术团队将大球盖菇引进村,就是因它的栽培周期短,抗病能力强,产量高,品质好。相比其他蘑菇,大球盖菇种植更简单、易上手。经实地测产,大球盖菇每平方米产量高达28.5斤,创造北京地区最高产量。”
“我们之前没种过大球盖菇,能不能种好,说实话,大家心里都没底儿。但是,专家老师们信心很足,这让大伙儿有了主心骨。”菇农们说。原来,为了让农民种好菇,创新团队的专家们提供了保姆式服务,在种植的过程中,做科研、化验、基料配比、病虫害防治等每一个阶段老师们都亲自取样取土,拿去实验室化验,保证食品安全,不会超标。这样产量高又易上手的大球盖菇很快便有很多村民种植起来,而这个白白胖胖顶着酒红色伞帽的大球盖菇,也成为了北京的高产“明星”。
近年来,在北京市产业发展政策的支持下,越来越多的农业专家走进村镇,将新品种、新技术在这里转化。“在未来的道路上,北京市食用菌创新团队、市区推广部门将会继续探索更多的种植品种,大力推广新的种植模式,为农民的经济收入提供更多的保障。”魏金康说。
产业多样,打开市场“新销路”
除了在技术、品种上开展帮扶,食用菌创新团队还结合市场和消费需求,与流村镇共同组织策划 2023年“北京市第一届食用菌文化节”,提升食用菌消费品质和文化内涵,摸索“文菌携手、农旅融合”发展的新路子,活动效果明显,得到了广大市民和业界的高度认可和评价。此外,还协助昌平区多次举办栗蘑进社区、栗蘑秋收节等活动。据统计,截至2019年底,累计参加活动的社区居民大约1万余人次,累计到基地采摘的社区居民约5000余人次,累计销售鲜栗蘑超过20万斤。
流村镇相关人员表示,“举办食用菌文化节只是开始,流村镇还将致力于把食用菌产业打造成主导产业,在这一过程中,我们以7个村的农民培训开始,带动辐射28个村庄参与和全面发展,逐步扩展‘流村模式’的外延辐射面,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
小小蘑菇,撑起“致富伞”。今后,流村镇依托丰富的林下资源,还将以菌业为基、以文化赋能、以现代科技护航,以促进农民增收为目标,积极构建休闲旅游、采摘体验、文化创意、科普教育、产后加工、电子商务等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模式,打造现代都市菌业产业品牌,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助力乡村产业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