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美体育·WM

您好,欢迎访问完美体育·(中国)官方网站!
 

“三块田”里的油料增收账

2023-07-24 08:39来源:农民日报编辑:王艳丽

“你闻,刚榨出的油多香啊,只有好种子才能种出好油菜,有了好标准就能产出好菜籽,好的菜籽通过我们7D加工工艺,就能榨出来高品质油了。”安徽省马鞍山市丰黎生态农业有限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春季赏花,夏季榨油,小小油菜籽已成为惠及当地百姓的“致富油”。

“今年夏收油菜籽迎来丰收年,数据显示,全国夏收油菜籽面积突破1亿亩,总产破1500万吨,较上年增加9.19%。目前今年夏收的油菜籽已全面进入储藏加工环节。”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油菜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王汉中表示,按照国家大豆油料产能提升工程要求,国家油菜产业技术体系通过双密技术(即耐密高产高油新品种和密植高产高油生产技术)推动油菜产业新的绿色革命,实现油菜单产提升;通过开发利用盐碱地和南方冬闲田,进一步扩大油菜种植面积;通过培育多抗品种和开发抗逆高产绿色种植技术,确保油菜产业安全和产品安全;通过打造“三全高效”(全区域布局、全价值链发掘、全产业链开发)模式,实现油菜种植效益的显著提升。

绿色革命驱动,打造“高产田”标杆

油菜是越冬作物,不与口粮争地,在确保口粮绝对安全不动摇的国家战略下,提高油菜单位面积产油量成为增强我国油料供给保障能力的重要途径。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我国油菜平均亩产从2012年的124.3公斤到2021年的140.3公斤,近十年增幅仅12.9%,含油量仅从43.96%提高到45%左右,与菜籽主要出口国加拿大相比,平均单产低15%左右,含油量低三四个百分点,且机械化、轻简化、规模化程度低,严重制约了我国油菜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为有效破解这一困境,持续推进油料产能提升工程,2022年农业农村部提出了《油菜产业绿色革命科技行动方案》,计划通过实施油菜科技大会战,10年内达成国产菜籽油产油量倍增的目标。

今年4月底,以青海省农林科学院研究员杜德志和湖北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肖长惜为组长的专家组,对位于长江中游主产区的湖北省江陵县马家寨乡150亩稻油轮作连片种植的油菜田进行了现场测产。

“理论亩产361.2公斤(8折后),亩产油量182.0公斤,比当地油菜平均单产增加124.3%,比当地油菜平均亩产油量增加172.5%。”杜德志激动地宣布。

中国农科院油料所研究员王新发介绍,这150亩油菜采用了“高密高产高油技术模式”。该技术模式是由中国农科院油料所联合华中农业大学、农业农村部南京农机化所、襄阳市农科院、荆州市农科院等单位协同创新,以耐密高产高油多抗油菜新品种“中油杂501”为核心,配套高密机械化联合精量播种、油菜全营养缓释专用肥、绿色综合防控、机械分段收获等技术集成研发。其中,“中油杂501”是王汉中团队历经10年攻关选育而成的优势品种,种植密度可以达到每亩3万株左右,具有高产、高油、抗倒、抗旱、抗寒、抗菌核病等特点,且花期集中,成熟期一致性好,有利于机械化生产。2022年4月24日,在湖北襄阳旱作区示范点测产,“中油杂501”配套每亩3万株等密植高产高油生产技术,理论亩产达419.95公斤,亩产油量达211.57公斤,双双刷新了我国冬油菜单产和单位面积产油量纪录。

据了解,今年像马家寨乡这样的高产田数见不鲜。油菜高密高产高油技术模式的创建,为我国油菜单位面积产油量倍增提供了可推广、可复制的综合技术解决方案,标志着我国油菜产业新的绿色革命的开启。推动该技术模式在我国油菜主产区大面积示范应用,着力打造一批“高产田”典型,将有力促进油菜产业新的绿色革命预期目标即国产菜籽油产油量倍增的实现,对保证我国食用油供给安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意义重大。

早熟晚播配套,助力“冬闲田”扩种

4月以来,南方稻稻油三熟制油菜产区相继传出喜讯。由王汉中团队选育的高产、高油、多抗、短生育期油菜新品种“中油早1号”,在江西省吉安市万安县示范点现场测产,生育期约169天,理论产量175.7公斤/亩,比当地主推品种早熟5天,产量增加26.5%,创造了三熟制模式下短生育期油菜高产纪录。“中油早1号”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柳南区示范点生育期156天,实收菜籽165.9公斤/亩,比当地主推品种早熟7天,产量增加19.4%,解决了三熟制油菜产区短生育期与高产的矛盾。由油菜体系岗位科学家胡琼研究员团队选育的早熟、高产、广适、抗裂角、宜机收油菜新品种“中油988”,在江西省赣州市南康区示范点生育期约170天,实收菜籽152.4公斤/亩,比当地主推品种早熟5天,产量增加4.03%。

去年3月,农业农村部科教司组织专家组赴江西开展稻稻油三熟制模式生产情况调研,发现该区域在生产技术层面存在稻油轮作茬口紧、特早熟高产优质油菜品种缺乏、机械化水平低等问题,培育耐迟播、耐寒和早熟的短生育期油菜新品种,开展配套的高产高效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研发,已成为油菜体系工作的重中之重。

针对这一困境,国家油菜产业技术体系组织优势力量开展集中攻关,筛选和培育出一批以“中油早1号”“中油988”“华油杂652”“圣光127”“沣油320”“湘油420”“赣油杂906”等为代表的短生育期耐迟播油菜新品种,构建了以谷林飞播套种技术、稻草全量还田机械种肥同播技术、毯状苗机械移栽技术、迟播增密稳产技术、三沟配套防渍技术、病虫草害绿色高效防控技术等为核心的稻稻(再)油三熟制地区油菜绿色高产高质高效种植技术模式,对推动南方冬闲田开发利用、扩大油菜生产、实现粮油兼丰和助力农业农村高效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以当年全国油菜平均单产(140.3公斤/亩)和含油量(44%)来估算,推动‘中油早1号’等短生育期油菜品种在我国冬闲田区域应用,每年可实现增加油菜籽898万吨左右,增加菜籽油供给395万吨左右,使我国食用植物油自给率提高9个百分点左右。”王新发介绍。

4月中下旬,国家油菜产业技术研发中心依托建设单位中国农科院油料所“稻稻油轮作模式研究中心”和“稻再油轮作试验示范基地”分别在江西吉安市农科所和湖北洪湖市春露农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联合社挂牌成立,标志着科技引领“稻稻油”“稻再油”轮作试验示范高地初步形成。

以种适地变革,支撑盐碱地利用

6月2日,江苏省东台市金东台农场一种新的耐盐碱油菜品种——“中油杂501”接受专家组测产。测产结果显示,200亩连片种植的耐盐碱高产高油技术模式示范田,油菜密度高达6万株/亩,机收实产达323.87公斤/亩,亩产油量约163.17公斤,比当地油菜平均单产增加59.5%,比当地油菜平均亩产油量增加82.7%,创盐碱地油菜高产新纪录;种植油菜后土壤盐含量降至约1‰,是周边冬闲区盐含量的50%左右。

“今年我们在国家油菜产业技术体系苏州综合试验站站长孙华的指导下,使用了配套的密植抗盐稳产新技术,再结合机械精量播种、无人机绿色防控、机械低损收获,完全实现了全程机械化。”金东台农场负责人张绿林说。

“地少人多是我国的基本国情,但是我国拥有各类可利用盐碱地资源约5亿多亩,其中具有农业利用前景的盐碱地总面积1.85亿亩,这可是我们重要的后备耕地资源。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开展盐碱地综合利用。当前我们体系已经转变育种观念,由治理盐碱地适应作物向选育耐盐碱植物适应盐碱地转变。”王汉中说,推动“耐盐碱高产高油”技术模式在盐碱区应用,以我国当前油菜平均单产(140.3公斤/亩)和含油量(44%)计算,每年可增加菜籽油供给约617万吨,可使食用植物油自给率提高14个百分点左右,对推进盐碱地生态修复与农业绿色循环发展、保障我国食用油供给安全意义重大。

据了解,以耐盐碱高产高油多抗油菜新品种“中油杂501”“宁杂811”等为核心,配套密植抗盐栽培和全程机械化生产等技术创建的油菜耐盐碱高产高油技术模式,能有效克服盐碱地出苗难、经济产量低、机械化难度大等关键问题,实现盐碱地农业经济发展与生态修复相结合的目标。(孙眉)